第一章 第二节 《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同分异构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能准确判断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基本类型;3.会正确书写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4.了解键线式的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的比较理解,帮助学生学会深化概念理解的学习方法;(2)通过在练习中找出判断同分异构体以及拼凑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技巧。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和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三、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内容的重整教材中内容呈现的顺序和课时安排是:(1)本章一开始便引出官能团的概念,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第一节 1 课时)。→(2)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第二节 1 课时)。→(3)数目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引入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第三节 1 课时)的学习。→(4)最后进入“有机化合物研究方法”的学习(第四节 2 课时 )。也就是说“同分异构体”知识是放在“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教学之前进行,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有关引入,这有着知识逻辑上的关系,有其内容呈现的优点;但从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虽然对“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有所理解,但实际做题上,若把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变形书写,由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经常分不清“同一物质”与“同分异构体”,而且,书写同分异构体时,经常重复书写也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若先把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教给学生,然后学会从给有机物进行命名,通过命名来检验或判断同分异构体,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加上“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以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是后续学习、交流和研究有机化学必备的知识。因此,我把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原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的呈现以及课时进行了重整:第二节: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 课时) 具体内容:一、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二、烷烃的命名(由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可造成有机化合物的数目庞大的,这需要有专有的名称与之一一对应,从而先引入“烷烃的命名法”学习。) 三、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四、苯的同系物命名 加上命名知识的练习巩固第三节:有机物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