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坛同中学高二语文《朱子语类》学案第 一部分 课前热身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回答后面问题: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其二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其二:2、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回答。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注)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说苑》) (注)虚无:虚心、谦虚的意思。①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2 分)② 故曰巧伪不如拙诚(2 分)③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2 分)④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2 分)1三、作家作品1、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 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 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2、《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 140 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 26 门,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