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第 2 课时)教学案学习目标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重点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一、情境导入阅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回答以下问题:1、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荷塘月色2、第四段具体写了什么?各突出了什么?荷叶——舞女的裙 舒然展放,有动感美(比喻)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拟人 比喻) 荷香——飘渺的歌声 若有若无 清淡飘逸(通感) 荷波——凝碧的波痕 脉脉(拟人) 二、精讲点拨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2、“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3、“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学习指导精读语段,独立完成。学习方法技巧。小 组 合 作 完成。思考:如何 使 语 句 更精彩?1“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