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一)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类型据研究,人类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不仅言语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而且神态和动作——非言语行为也是信息交流的载体。人们一扬眉、一举手、一点头、一欠身、一挤眼,脸上出现笑意,双眉拧成一个疙瘩⋯⋯过去这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现在看来,在人际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诸如面部表情、用眼传神、点头招呼、挥手示意。有身体的方向或姿态表示等,就称为“非言语行为”或“身体语言”。关于非言语行为的作用,现在被人们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 梅拉别恩实验得出的结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非言语行为的交流大致可分三种,这三种类型都以特定的方式传递各种信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1)动态无声交流动态无声交流主要是通过身势或体语表现,又可区分为面部表情——脸语;用眼传神——眼语;点头肯定否定——头语;挥手以示赞扬或批评——手语;身体的方向、姿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必要的体语与学生相互沟通,有时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2)静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主要指人际距离。据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时的空间距离也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如走近或远离,变换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等,以达到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目的。(3)有声交流有声交流指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又称“副语言”。辅助言语指言语的非语词方面,如声调、重音、音量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呻吟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情境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感情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这种类型。以上仅就非言语行为大的方面进行分类,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并不存在机械的单调的使用方法,而是将三种类型综合起来,并配合语言讲授进行运用。社会心理学认为,“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做沟通的手段”,而教师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的非言语行为有如下几种:(1)体态语指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它动作。这类非言语行为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