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 B 部语文《燕歌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和特点。2.分析《燕歌行》表达的多重主题;3.分析《燕歌行》一诗的层次结构和主要的艺术特色。学习重难点:重点:重点掌握本诗的艺术特色。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本诗表达的多重主题。知识衔接:诗人高适: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成的创作成就最高。其诗主要抒写对边塞军旅生活的体验思考,以及对立功边塞理想的追求。其代表作《燕歌行》. 高适长于七言歌行和五言古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 写作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边塞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一课时一、学生对照注释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什么事?哪些景?人:将帅 士卒 对比用心 爱心 专心1 士卒 思妇事:战争景:塞外秋景二、文本分析:(一)事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