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苏 省 海 头 高 级 中 学 2012-2013 学 年 高 一 语 文 下 学 期 《 季 氏将 伐 颛 臾 》 导 学 案 新 人 教 版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仁政礼治的政治主张;2.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且富有雄辩的表达方法;3.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与句式。作家作品:(1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孔子主张“以礼教民”,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2 )《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为语录体。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本文出自《论语》。我们可以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解题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本文题目“将伐”二字耐人寻味。将――尚未实现的事情,故尚可阻止;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伐,明目张胆动用暴力,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一字已见季氏之伐是非正义之战。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⒈求!无乃尔是过与?⒉是社稷之臣也⒊‘陈力就列 (5)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⒋是谁之过与?⒌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⒎则将焉用彼相(6) 矣?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⒐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⒑既来之,则安之二、翻译下列句子⒈无乃尔是过与?1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⒊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⒋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⒌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⒍丘也闻有国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