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中学语文校本教材之学习指导系列:一、多识鸟兽虫木之名,滋养和谐融通之性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文学的社会功用:诗歌可以用来感发人心,使人由此及彼联想到其他事物(兴);又能用来考察政事得失(观),还可以使人养成共同的价值 取向(群),也可以用来指斥时政善恶(怨);从切身之事来看,可以用来侍奉父母亲戚(侍父);从大的方面来看,还可以用来侍奉国君(侍君)。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并没有翻译、解说最后一句话。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我疏忽了,而是另有原因。历来对孔子阐述文学功用的认识大都拘囿于它的社会功用,而忽视了文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进而由自然感发人心的美学功用。而 对于先秦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认识,大都把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归于庄子,这是事实,但并不客观。其实呢,孔子早在庄子之前就发现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而且孔子认为这种审美作用是起着决定的和基础性的作用的。所以孔子先表述了“可以兴”,又以“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收束。由此可见,孔子对文学的审美作用的表述,确确实实是早于庄子的。 在这 里,我并不是想辨明谁对文学的审美作用阐述得最早,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同学们明白:多识鸟兽虫木之名,对于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诗经》里的植物就达 135 中之多,既反映了先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又的确起到了学诗“多识于鸟兽虫木之名”的目的;而且《诗经》里的篇章大都以物比兴,如首篇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 之……”,以雎鸠鸟相 和鸣来比喻青年男女互相倾慕之情,含蓄而耐人寻味。屈原的《离骚》《橘颂》更是将比兴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以香草美人比喻君 臣关系,于此另开一新的传统。 《诗经》《离骚》以降,这种文学表 现手法更是蔚为大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汉代的五言诗(有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大类)直接继承了“风骚”传统,如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整首诗都以孔雀鸟来比兴,营造了一种凄凉、悲哀的艺术氛围,给全诗笼罩了一层浓重的抒情色彩;再如文人五言诗中的《迢迢牵牛星》以星宿来比喻夫妻,也营造了一种凄美、哀伤、中和的意境。 曹氏父子横空 出世,为“建安文学”增添了巨大的声誉。曹操感于“百草丰茂……星汉灿烂……”,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