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鲁迅作家及创作背景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 年 5 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并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他弃医从文,一生笔耕为辍,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前出版了小说集三册,散文集两册,杂文集十五册,通信集一册,文学史著作两部。《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 年所作的 15 部小说。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社戏》等。作者的创作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 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阿 Q 正传》内容简介阿 Q 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 Q 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 Q 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他通过夸耀过去,忘却羞辱求得满足,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通过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求得满足。“精神胜利法”使阿 Q 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讥笑声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作品主旨这篇小说里,鲁迅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 Q。鲁迅通过对阿 Q 的形象和其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