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登高》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讨论法 3、分析法学习过程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肺病、疟疾)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重阳节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二、诵读(音读、意读、情读)指导诵读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研习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哪八层意思呢? 2、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3、“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4、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5、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呢?四、内化训练:比较〈〈秋兴 其一〉〉 和〈〈登高〉〉的相同点 五、反思【教学目的】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如我们在《本事诗》中见到的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有意味的形式》)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1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