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课堂教学中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建构与优化――关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在交流层面的几点思考 浙江省衢州市兴华中学 毛飞飞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研室 姜春林综观近几年的新课程实验,不论是课程专家还是我们一线教师,在积极倡导教法多元化与学法多元化的同时,各种矫枉过正现象的确时有发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失衡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反观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史,教学究竟“以师为主”还是“以生为主”的争议由来已久,而一个尘埃落定被大多数学者所基本接受的观点是努力达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间的平衡,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双赢。由此,笔者联想到在开展浙江省 2006 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学中三元交流系统的构建和优化研究》(编号 SC673)的研究与实践期间所一度遭遇到的“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孰主孰次的困惑以及为解决这一困惑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建构与优化尝试,这些尝试性的行动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在此愿抛砖引玉。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启动师生数学交流平衡体的两大引擎一般的说,平衡是指物体或系统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关的几个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达到均等或大致均等的一种状态,我们认为师生数学交流平衡是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在数学交流层面上达到均等或大致均等的一种状态。在这一平衡体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一旦处理不善,将重陷数学交流于“填鸭式”教学的泥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主动”,一旦处理不善,则又将误置数学交流于“放羊式”教学的怪圈。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期间,通过日常教学观察与各类公开课的点评以及与教师的个别访谈、群体访谈,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要落实新课程教学,教师导得越多,学生交流得越不主动;教师导得越少,学生交流得越主动。认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是课堂数学交流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只要我们静心思考日常教学中所发生的一些教学案例,我们就会质疑这一命题的真伪。我们亲历的大量教学案例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具有内在联系,两者并非一定对立、不可调和而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比如,我们的初步课题研究与实践显示:在一个数学交流平衡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得到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样,在这一交流平衡体中,学生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