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新人教版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含义,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能力目标: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自身自主分析问题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批判上帝或神灵创世说的荒谬性。学习重难点重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难点:1.物质的概念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知识链接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我们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同地球分不开了。地球作为我们诞生、劳动 、生息、繁衍的地方,人类共有的家园 ,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那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约在 50 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 ,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 颗料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 1 万年。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 。当一 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扰。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 不超过 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地球科学家认为地球至少有46亿岁。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 。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年龄的呢?推算地球年龄,主要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