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 2014 高中历史《旷日持久的战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 3战争的概况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三个阶段: 1914; 1915——1916 年; 1917——1918 年欧洲的三条战线和双方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 芬,1891 年到 1906 年任德国参谋总长。他于 1905 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 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二、大战的第一阶段(1914)1.西线:马恩河战役德----英法联军西线进入相持阶段2、东线:俄-----德、奥东线形成对峙局面3、战局:“施里芬计划”破产,陷入持久阵地战三、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1916)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① 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迫法退出战争 经过: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结果:德计划失败 影响: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② 日德兰海战: 影响:英军仍掌制海权 ③ 索姆河战役:投入兵力最多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在开战后的三年里,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从未超过十英里……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 ——《全球通史》 1914 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福枪、机关枪、现代手榴弹等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规 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人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剑桥战争史》原因: 装备因素: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俄军夏季攻势俄军夏季攻势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17191719181918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141914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151915----19161916阶段阶段西线西线东线东线南线南线马恩河马恩河战役战役东普鲁东普鲁士战役士战役凡尔登凡尔登战役战役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日德兰海战俄军夏季攻势俄军夏季攻势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17191719181918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9141914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151915----1916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