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走进课堂 把信心还给学生重庆市铝城中学:周 志 良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教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或方法,而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价值,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或发现的,并没有亲身体验,在内心上没有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所以,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转,教师讲一个题型,学生基本上会解答一种题目;教师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学生基本上记住一个结论,遇到相似的问题的就用结论、套题型;老师没有讲过的类型,学生就不会解答。如此一来,教师只有讲更多的范例,学生只有硬记更多题型,做更多的题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的教与学,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亦步亦趋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兴叹”,最终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在生源差的学校现状犹其如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研究走进课堂,把自信还给学生。我的思考与教学实践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题探究中学会自主提出研究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学会研究,学会学习。让学生在研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在研究中发展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中展现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在研究中培养各种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形成内在的永不枯竭的探究动力。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1、激发疑问、引导探究、在培养兴趣中树立自信心。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竭”。胡适说:“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读书,锁在实验室也不会有什么创造发明。”爱因斯坦更进一步指出:“提了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持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多次证明,只要情境设计得好,应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完数列知识后,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分期付款问题。首先提出问题,购买大件商品,经销商为了促销,提供了哪些优惠购买方式?有没有?“分期付款”这一优惠方式?如果有,则是如何分期付款的?如何计算分期付款?最后到银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