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诗三首 1课题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教学方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合作探究备注一、《涉江采芙蓉》鉴赏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2.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3.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二、《归园田居(其一)》鉴赏1、“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1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