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班级4 班授课时间11 月 29 日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要求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揭开的序幕、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主要内容及影响。(2)在学习“背景”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提问、点拨、分析方法,概括新文化运动背景。 (2)采取讨论分析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感受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总结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背景 1.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 有了进一步发展。( 原因)2. 政治方面: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而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3. 思想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 、平等、 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一股 的逆流。( 原因)二、兴起1. 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识记2. 指导思想:前期(1915~1919 年): ;后期(1919~1924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3. 代表人物:前期:蔡元培、 、李大钊、胡适、 等; 后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期的代表人物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4. 主要阵地:《 》。5. 主要活动基地: 。三、内容1.前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迷信。“民主”,是指 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 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2)提倡 ,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了 “ ”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 。①1917 年,胡适发表《 》,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 代替文言文。②1917 年,陈独秀发表《 》,主张文学不仅在形式上,在内容上也要革命。文学革命由此开始。③ 鲁迅写出《 》《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2.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背景: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国际:俄国 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特点:先进知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