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学朱光潜的眼泪与落叶台湾学者齐邦媛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有不少篇幅纪录了她在武汉大学上美学家朱光潜英诗课的往事,齐邦媛对朱光潜的追忆,没有刻意的痕迹,点点滴滴,读来教人为之动容。有一天课堂上,朱光潜教到华滋华斯的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写一妇女有独子出外谋生,七年无音讯,诗人隔着沼泽,每夜听见她呼唤儿子的名字,朱光潜读到“天上的鸟儿有翅膀……链紧我们的是大地和海洋”时说中国古诗有相似的“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之句,读到此竟然语带哽咽,念到最后两行:If any chance to heave a sigh, They pity me, and not my grief. (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 朱光潜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阖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朱光潜的眼泪必然有其触动某种情怀之处,但齐邦媛回忆说,在那样一个艰困的年代,“坦率表现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对于仍崇拜偶像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看到文学名师至情的眼泪,身为学生的她甚至感到荣幸。早已年过八旬了,照片中满头白发的齐邦媛以深挚的感情缅怀朱老师。因为写得诚挚,朱光潜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人格与风格跃然纸上。齐邦媛报考武汉大学时原本选读哲学系,但朱光潜发现英文考得全校第一名的齐邦媛其实英文根基很好,又发现她太多愁善感,“没有读哲学的慧根”,劝她改念英文系,因为中文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的课程必须有老师带领,并说可以做她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他。齐邦媛说:这句话“至今萦绕我心头”。朱光潜引导学生不仅言教,他的“身教”也闪烁着美学的火花。有一回,几个学生在秋深的季节去他家喝茶,学生们走进老师的小院子,看到地上积着厚厚的落叶,有男同学自告奋勇,要替老师扫落叶。可朱光潜立刻阻止学生说,他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到“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齐邦媛说,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她一生都把那一院子落叶和雪莱的《西风颂》的意象联想在一起,感念他们启发了她的生命品味。齐邦媛也记下了朱光潜教雪莱《西风颂》的情境:平时教课严肃,很少手势的朱光潜,此时却以手大力地挥拂、横扫……引领学生想象西风怒吼的意象。齐邦媛说,这是她第一次真正看到了西方诗歌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