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201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 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 8 分,约占总分的 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 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 5 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 3 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 D 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 “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 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一、以知人论世为纬,确定诗歌题材在古代“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作为诗人主体的男性诗人往往一生都围绕着“做官”这一人生高级需要展开。对古代诗歌题材的把握可以从这一背景出发,分门别类做一归纳。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进用心 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