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诗 ——浅析原生态的诗歌赏析鉴赏古代诗歌是历年高考中的一道必考题,全国《高考大纲》及省《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一直较为稳定,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命题形式早已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题,但考查实质并非语言表达能力,而是阅读鉴赏的相关能力,即“读”的能力。怎样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词,从而有针对性的解答试题,现结合2010 年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试题略作分析。【原题】夜 半 闻 横 管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 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 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 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注:① 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② 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出色,请你指出笛声描写的主要艺术手法并概括笛声特点。◎ 诗人夜半闻笛声感慨万千,请你简要分析七、八两句中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一. 潜心静读,质疑问难诗歌赏析的起始阶段通常是先通览全诗,再阅读试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诗面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感,以致读诗时浮光掠影,收获甚少。比如本诗,初读后很容易感知到的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但不少学生直到审题时才发现自己并未意识到诗中重点描绘的意象——笛声,于是又重读诗作,事倍功半。因此初读诗词时切忌心浮气躁,要静心凝神,细理词句,让自己沉浸到这短章的世界里,诗意方能慢慢潜入人心。如本诗的标题就已包含了时间(夜半)、事件(闻笛)、物象(横管)及作者的身影(闻)等信息,如果匆匆掠过不加思忖,则会毫无头绪的走进诗歌,然后费时低效的去提纲挈领,殊不知这五个字就已是诗的浓缩了。考场读诗虽不能吟诵,却可以心咏,即使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参透诗意,也应不断求索,反复追问。如本诗中的两处注释,其一是关于作者的介绍,其一是地名的解说。作者程俱作为一个普通官吏在历史上并不为人所熟悉,注释的简介只侧重性情气节及出仕地点,言下之意自然值用心 爱心 专心芜湖市 2010 届高考研讨会论文得思索。几百年前的发生于金谷园的故事早就在历史中凝结为著名的典故,短短的注释里只提地处中原这一地理常识,着实耐人寻味。这些颇具意味的细节从诗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毫不起眼的上标和诗后的小字在浏览速读的状态下恐难深究其意,因此初读诗词时需细密多思。如本诗的作者虽在南宋为官,却想到洛阳金谷园里深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