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一章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一章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 重点、难点1. 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 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本节内容概说:1925 年 12 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927年 12 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1936 年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在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30 年代,苏联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 苏联的工业化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情况:1925 年 12 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从 1928 年至 1985 年,除 1941 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 10 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