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电动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电源电动势概念及物理意义 2.知道电源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3.知道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树立能量守恒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电动势跟内外电压关系 2.难点 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3.解决办法 实际例子→学生实验→观察质疑→类比分析→归纳应用教学方法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具准备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内阻可调蓄电池(已充好电) 电压表(最好两只,至少一只) 滑动变阻器一只 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电表 1#、2#、5#、7#干电池各一只,铅蓄电池、电容器、电珠(3.8V)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做演示时,学生观察数据,归纳特点,提出电动势概念及测量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自己测量数据分析特点,总结规律。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接受电动势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电动势很抽象,不可能要求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只要知道电动势反映了什么,由什么决定,怎么测量及与内外电压关系即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将小电珠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发现什么现象? 发现电珠闪亮一下 充电后电容器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而形成电势差,当小电珠与电容器两极接通后,电容器通过电珠放电,形成电流,正负电荷不断中和而减小,两端的电势差亦不断减小甚至为零,如果把移到正极的电子不断的“搬到”负极,两极就可保持一定的电势差,电珠就可持续发光。电源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同时外电路消耗的能量也是由电源提供的。电源不能创造能量,而是把其它形成能转化为电能。 可见,电源是一种把其它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何反映电源能量转化的本领呢——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电源电动势。 电源能提供电能并维持一定的电势差(电压),各种电源两端电压是否相同? 演示 1 展示 1#、2#、5#、7#电池,并请几位同学观察电池上的规格(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