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学目标]通过几处文字的品读理解来学习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并在以小见大的理解过程中,感受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并且,理解蔡先生的言行和精神境界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写人的手法,这是本文的一特色;难点在如何感受到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 [文本分析和教学设想]本文的目标不是简单地明白叙议结合、以小见大,而是如何以小见大,议论与叙述有何关联。对文章的理解如下:本文有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春风化雨”,二是“”兼容并包。第一部分记叙了三件事,以第一件最为简略模糊,非身临其境,无以体会。可暂且放过。后两件事反映出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欲理解之,有数途径焉。一是品读作者强调的语言(3-4 节),进入当时的场景。如“没有…没有”,凡七处(其中 2 处在第 5 节,此点重复与《世间最美的坟墓》相似)。以见其平实,并见其本色。理解了这一点,则第一件事便可明了,处校长室风范若此,则处过道之中,必然益加蔼然慈祥,不言自明,此谓“不言之教”。又如“亲切”,凡两处。此对普通一学子的态度。再加以自然流转的语言动作,见其蔼然之外的“办事从容不迫,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二是品读当时人们的反应(第 7 节)。“一进”“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三是品读蔡先生的发言(第 7 节)。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最大的教育家”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这既是作者的评价,也是作者感受后得到的必然的结论。我们感受他的人格,也必然应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四,以上三途径是就文本而言,另有一途径也足以帮助我们体会蔡先生的魅力,就是比较的方法。如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人物进行比较,尤其是与有地位的人的比较,行为的不同,即是人格精神的不同。这是对文本拓展的部分,可以参考,也可以不采用。但比较的方法确实是很好的方法,蔡先生的人格正是在比较里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在比较中使人印象深刻。 “兼容并包”部分必须围绕“大教育家”这个基点。同时又必须记得是在“贞下起元”的大背景下,如此的“兼容并包”更见其伟大的人格。此一部分比较详尽,可以略读而详评。略读如下:一是理清“兼容并包”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