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托物言志 “志”“ 趣”相生 学习目标:1.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有较全面的了解;2.能掌握托物言志的一些技巧;3.能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写出质量较高的“托物言志”。写作指津托物言志又叫借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它是以具体事物为寓情物,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来抒发思想感情,揭示深刻道理,或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思索、感受的基础上,摄取自己感悟至深的部分,挖掘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愫或精神价值,揭示其象征意义,给读者以启迪和美感。这儿的物大到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风光声色,小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用具。个人的喜好不同,志趣不同,所托之物不同,屈原喜橘,李白爱月,闻一多惜红烛,郭沫若颂雷电。这些自然之物一旦被摄取入文,它就会被赋予人格化的特点,表现作者的爱好情趣心志。《茶花赋》《荔枝蜜》《白杨礼赞《灯》等就是这类托物言志的文章。写作这类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准确捕捉寓情物。托物言志类文章追求立意的新颖深刻贴切。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与之相似、相近、相通的寓情物,以此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形象。托物言志类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捕捉所托之物是很关键的一步,它类似于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的选择,在诗歌创作中,即使有强烈的感情,成熟的思想,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借助形象,那就等于没有诗。一位北大教授曾开玩笑的说,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桃花这一意象如果换成黑龙,那么这一首诗意境全无,美感全无。捕捉寓情物外在的形后,更要挖掘物内在的神。托物言志的文章,物是材料,是作者寄情托意的载体,体物是为了写志,描形是为了传神,所以我们既要描绘物外在的形态,更要突出物内在的特点,从而为抒发感情表达思想创设依托奠定基础。对寓情物外形内神的描绘是托物言志的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是文章关键所在,务必要具体生动。比如《白杨礼赞》是为了表达以党领导下坚持战斗在华北平原的抗日军民伟大抗日精神的崇高敬意,而白杨树正是他为表达这种崇高敬意所捕捉的寓情物,于是他对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外形作了具体的描绘:干—笔直,枝—直而紧密,叶—向上,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这些描写,使人感受到白杨树这一物象的充实、丰富和圆满,这些特点,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力争上游的自然印象,所以说,只有对寓情物这一形象作具体生动的描写,才能避免简单的直抒胸臆或内容空洞,才能为后文抒情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