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与风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2)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2.两大过程(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3.两种作用(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温馨提示](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 时)左右。(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在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 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温馨提示](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怎样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2.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现实意义?3.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以考纲为纲大气受热过程。以真题为范 [考题精妙] [典例]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 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