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1.(2015·浙江宁波质检)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①多为商业中心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④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时市镇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市镇,有了多个商业中心,在江南地区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业化色彩明显,①②③正确;江南市镇是以经济功能为主,不具有政治功能,④错误。故A项正确。2.(2015·湖北华中师大附中质检)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的转变()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B【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对盐、茶、酒由不收税到收税这一工商业政策的转变,说明唐朝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故B项正确。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活跃,A项不符合史实,错误;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客观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3.(2015·河北石家庄质检)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响C.晚清经济的衰败D.坊市制度被打破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相关知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市镇,有大量人口涌入其中,直接导致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唐宋时期大幅下降。故A项正确。4.(2015·广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出现B【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A项与事实相反;C、D两项没有从经济原因考虑,不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5.《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B【解析】材料中的“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表明唐初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没有“官街鼓”,市受官府的监管不严格。所以排除D项。A、C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项。6.(2015·江西上饶三模)有的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的市场不可谓不发达,城市的规模也曾居世界之首,但是市场的性质受制于消费的性质及其社会效应。古代中国的消费结构中,国家军费、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人口消费。由此可以得出()A.国家体制制约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B.中国古代城市规模居世界首位C.中国古代手工生产是落后的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A【解析】本题考查政治体制对商业的影响。材料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农民消费能力有限,制约了商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片面理解了材料;C项与事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7.(2015·南京模拟)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A【解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产生于宋代民间交易中,而不是商业纠纷中,只不过它的出现可能产生民间商业纠纷。材料中未涉及交子对提高富商的社会地位、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