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创制耒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刀耕火种: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3)唐代出现曲辕犁。4.主要影响:农耕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演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后被废弛。(4)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土地兼并情形更为严重。2.历史影响(1)古代社会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较少。(2)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3)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最终都未能成功。(三)赋役制度1.赋税沉重(1)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力役沉重(1)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2)过度征发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四)水利事业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汉代: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带领人民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隋唐至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包括粮食等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2)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4)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二)主要成就1.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先进的冶金技术(1)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2)汉代: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