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命题点 3 种群密度调查及物种丰富度调查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解析:B [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 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 正确。]2.(2017·全国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B [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3.(2017·天津高考改编)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________因素是导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2)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3)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物种数-面积”曲线 ,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解析:(1)因为火烧之后原有土壤条件还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所以属于次生演替。阳光是植物分层现象的决定因素,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加充分,所以③具有更明显的分层现象。(2)从图中可知,火烧 15 年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先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而乔木先缓慢增长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在竞争过程中,乔木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