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课 《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 教 学 案班级 姓名 学 号 【课程标准要求】理解 实践的基本含义。理解 实践的特点。运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运用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基础知识点梳理】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知识点补充或重难点讲解】 1 、基本原理汇总(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 、关于“实践·真理”认识的十大误区误区1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简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因此,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的观点扩大了实践的外延,是不正确的。误区2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简析】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但同时,实践又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因此,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该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误区3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