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法令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创立:嬴政开始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点(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3)具有独断性,随意性。3.影响:影响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权和相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演变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分别设御史大夫和监御史负责监察汉代①地方: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②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发展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设御史台、宋代设提点刑狱司、元代设御史台等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3.科举制(1)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2)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行省的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历代行政区划(1)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3)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2.元代行省的设置(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2)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②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细微点拨】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轻巧识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图解历史】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误区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答题术语]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