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卷冲刺练(8+2计算)(三)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4.放射性元素A经过2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后生成一新元素B,则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较元素A的位置向前移动了()A.1位B.2位C.3位D.4位解析α粒子是He,β粒子是e,因此发生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少2,发生一次β衰变电荷数增加1,据题意,电荷数变化为:-2×2+1=-3,所以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向前移动了3位。答案C15.如图1所示,滑板运动员以速度v0从离地高度为h的平台末端水平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忽略空气阻力,运动员和滑板可视为质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图1A.v0越大,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间越长B.v0越大,运动员落地瞬间速度越大C.运动员落地瞬间速度与高度h无关D.运动员落地位置与v0大小无关答案B16.如图2所示,C、D两点分别固定两个点电荷,E点是CD连线外的一个点,已知E点是DE所在射线上的电势的最低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2A.C位置点电荷带正电,D位置点电荷带负电B.C位置点电荷的电荷量小于D位置点电荷的电荷量C.将正试探电荷从D点向右运动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将正试探电荷从D点向右运动过程中,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解析根据E点是DE所在射线上电势的最低点,结合电场强度与电势高低关系可知,E点左右两侧电场线方向都是指向E点,根据电场叠加特点可知,C位置点电荷应带负电,D位置点电荷应带正电;且C位置点电荷的电荷量大于D位置点电荷的电荷量,故A、B错误;根据电场力做功与电场线关系可知,正试探电荷从D点向右运动过程中,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故C正确,D错误。答案C17.(2017·长春检测)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弥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双星的运动是产生引力波的来源之一,假设宇宙中有一双星系统由a、b两颗星体组成,这两颗星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得a星的周期为T,a、b两颗星的距离为l,a、b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之差为Δr(a星的轨道半径大于b星的轨道半径),则()A.b星的周期为TB.a星的线速度大小为C.a、b两颗星的半径之比为D.a、b两颗星的质量之比为解析a、b两颗星体是围绕同一点绕行的双星系统,故周期T相同,选项A错误;由ra-rb=Δr,ra+rb=l得ra=,rb=。所以=,选项C错误;a星体的线速度v==,选项B正确;由maω2ra=mbω2rb,得==,选项D错误。答案B18.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t=0时刻物体的速度为2m/s、加速度为1m/s2,物体的合外力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3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3A.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物体的加速度与时间成正比C.t=5s时刻物体的速度为6.25m/sD.t=8s时刻物体的动量为13.2kg·m/s解析因为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合外力在变化,则物体的加速度也在变化,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所以物体不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图线的函数可写成F=kt+b,代入可得F=0.1t+1,又F=ma,则加速度与时间不成正比,选项B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动量变化量,由题意可得物体质量m=1kg,t=5s时,合外力F=1.5N,所以有Δp=6.25kg·m/s,故t=5s时动量为p1=(2+6.25)kg·m/s=8.25kg·m/s,速度v1=8.25m/s,选项C错误;同理t=8s时,合力为F=1.8N,Δp′=11.2kg·m/s,故t=8s时动量为p2=(2+11.2)kg·m/s=13.2kg·m/s,选项D正确。答案D19.如图4所示,内壁光滑的圆轨道竖直固定在桌面上,一小球静止在轨道底部A点。现用小锤沿水平方向快速击打小球,击打后迅速移开,使小球沿轨道在竖直面内运动,当小球回到A点时,再次用小锤沿运动方向击打小球。通过两次击打,小球才能运动到圆轨道的最高点,已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未脱离轨道。若在第一次击打过程中小锤对小球做功W1,第二次击打过程中小锤对小球做功W2,先后两次击打过程中小锤对小球做功全部用来增加小球的动能,则的值可能是()图4A.B.C.1D.2解析第一次击打后球最多到达与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