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对应学生用书第 34 页)[识记—基础梳理]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 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 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 图中 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 图中 b、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③ 图中 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2.内力作用(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理解—要点突破]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图示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1 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 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