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发展简介古代对有机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如酿酒、印染、造纸等。18 世纪下半叶,随着有机物分离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有机物被分离提纯。1806 年,瑞典的化学家贝采尼乌斯(J.J.Berzelius)首次提出“有机化学”一词。当时,许多化学家都相信,有机物只有在生物体内的“生命力”作用下才能生成,它是不可能在实验室内用无机物来合成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F.Whler)用氰经水解制得了草酸;1828 年,他又用加热的方法使氰酸铵转化成了尿素。维勒的实验给予“生命力”学说以第一次冲击。后来, 柯尔柏(H.Kolbe)在 1844 年合成了醋酸,柏赛罗(M.Berthelot)在 1854 年合成了油脂等,使得“生命力”学说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有机化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萌芽时期,由 19 世纪初到提出价键学说之前。在这一时期,分离提纯技术的发展,新的有机物不断被发现,同时也制备出大量的有机物对有机物的分析也随之发展。早在 1781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曾发现,有机物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他的工作为有机物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在 1830 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von Liebig)发展了碳氢分析法,使有机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系统的定量分析;法国化学家杜马(J.B.A.Dumas)定量测定氮的方法。这些有机物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使化学家们能够得出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式。二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由 1858 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 1916 年价键的电子理论引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A.Kekule)提出了碳是四价的概念,并次年提出碳原子间可以连接成链状的学说: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且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单键结合,还可以双键或三键结合。此外,首先用一条短线“—”表示“键”,还提出了苯的结构。凯库勒的学说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848 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Pasteur)发现了酒石酸的旋光异构现象。1874 年,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J.H.van't Hoff)和法国化学家勒贝尔(J.A.Le Bel)分别独立地提出了碳四面体构型学说,即碳原子占据四面体的中心,它的 4 个价键指向四面体的 4 个顶点。这一学说揭示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现象的原因,也奠定了有机立体化学的基础,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三是现代有机化学时期。1916 年,路易斯(G.N.Lewis)与柯塞尔(W.Kössel)、朗缪尔(I.Langmuir)等人,提出了价键的电子理论。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原子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