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素 材反映秦朝劳役繁重的政治舆论秦朝时期,反映秦朝劳役繁重的政治舆论很多。其中,“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这首民谣的意思是男丁都因徭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据史书记载。仅修骊山陵墓就动用刑徒及奴隶 70 万人,再加上防御匈奴的有 30 万,戍守五岭的有 50 万,如果再算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力,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 200 万,而当时全国总共也大约只有 2000 万人口,被征发的强壮劳力竟然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征发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几十倍,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北宋初年农民暴动频繁的原因北宋初年,统治者过多地注意了加强中央集权,对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却有所忽视。宋初以“不抑兼并”为国策,地主阶级趁机大量侵占农民的土地,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北宋统治者采取此项政策的原因是北宋政权是通过发动政变而建立起来的,不像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后建立的,因而对缓和阶级矛盾的问题有所忽视。这样,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暴动发生。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的另一原因是北宋政府在与辽的议和中岁币的规定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北宋在政治上的一个特点是在建国初年便发生了农民暴动,不像其他王朝那样农民暴动是在统治的末年发生。 齐景公与晏子论“考察人才”和“臣子忠诚” 材料一:(齐)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那么老百姓就一心向善了)。”……公曰:“请问求贤。”对曰:“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糜曼辩词定其行(国君不能听信花言巧语来判定一个人的德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易退也(上等贤士,很难出来做官,却很容易做官);其次(中等之人),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根据这几条来选取人才),其可平!” 材料二:(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予对曰:“有难不死(意思是应该做到君主遇到灾祸自己不去为他送死),出亡不送。”公不说(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