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变色喷泉与发光喷泉实验原理 虹吸原理,利用指示剂在酸碱反应中颜色之变化以形成变色喷泉,利用一发光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之下,于暗室可发出天青色的萤光而形成连续的发光喷泉。 实验仪器 圆底烧瓶(500mL)2 个、橡 皮管(30cm 长)4 绦、锥形瓶(250mL)3 个、玻璃吸管(20cm 长)4 支、玻璃吸管(10cm 长)2 支、漏斗架 1 个、橡皮管(90cm 长)1 条、橡 皮管夹 1 个、三孔橡皮塞(12 号)2 个 实验药品 1.盐酸和氢氧化钠各配成 0.1M,0.5M 和 1.0M(500mL)。 2.指示剂:酚钛(PP),溴瑞香草蓝(BTB),甲基红(MR)及甲基橙(MO)。 3.光敏灵(Luminol)0.2 克 4.赤血盐〔K3Fe(CN)6〕3 克 5.过氧化氢(3%)10mL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变色喷泉(一) 把 0.1M 盐酸溶液 250mL 倒入虽形瓶 A 中,并加入 2-3 滴的酚钛指示剂,另在锥形瓶 B中加入 250mL 的 1.0M 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两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 在图底烧瓶(亦可用锥形瓶代替)中先加入约 20mL 水,并把二长一短的玻璃吸管分别插入三孔橡皮塞,然后将此橡皮塞在圆底绕瓶瓶口塞紧。橡皮塞外边之吸管上端再分别接上橡皮管,其中两支长吸管各接 30cm 长的椽皮管,而短吸管另接上 90cm 长的橡皮 管,并在短吸管出口处先用一橡皮管夹夹住橡皮管。 将组合好的圆底烧瓶倒转过来并放置于漏斗药或铁架上,并将二支短的橡皮管分别插入 A、B 两个锥形瓶内如图一。 然后将长橡皮管上的夹子松开并改夹在吸管上,此时即可看到 A、B 二瓶内之溶液慢慢上升到圆底烧瓶内,最后则以喷泉方式喷出,当由 A、B 两瓶内之酸碱溶液喷出碰在一起时,便迅速起酸碱中和而呈现出红色的喷泉。 2.变色喷泉(二) 实验装置如图一,在锥形体 A 内放入 1.0M 盐酸溶液 250mL,在锥形瓶 B 内放入 0.1M 氢氧化钠溶液 250mL,并加入酚钛指示剂 2-3 滴,观察 A、B 两瓶内溶液之颜色。 下面步骤和变色喷泉(一)中之第 2、3、4 相同。当整个实验装置完成后,将橡皮管夹松开,则由 A 瓶上升的无色液体与由 B 瓶上升的红色液体在到达图底烧瓶内喷出,碰在一起时即迅速起了酸碱中和反应而转变成无色的喷泉。 3.光泉 实验装置如图一,在雄形瓶 A 中放入甲溶液 250mL,锥形体 B 中放入乙溶液 250mL。甲溶液系由 40 克氢氧化钠溶于 500mL 水,再加入 0.2 克光敏灵,溶解后 稀释到一升而成。乙溶液则由 3 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