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语文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教学素材

高一语文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教学素材_第1页
1/5
高一语文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教学素材_第2页
2/5
高一语文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教学素材_第3页
3/5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 孙亚杰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所谓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的接舆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士文化延续几千年。从领悟中国古代隐士的传统情怀来说,《归》确为一篇代表作。 一、厌恶官场,鄙弃功名。 陶渊明“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价值取向有一个形成过程。他在年轻时有过“大济苍生”之志,决意不肯老死穷庐,曾多方谋求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即出仕。但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他本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严重地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前后 13 年时间大部分在家赋闲。这样的勉强出仕不仅对他实现大志无济于事,而且使他见识了官场的龌龊和阴暗,加强了“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剧意识。于是,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天性点燃了他归隐山林的决心。在辞去彭泽县令后,他就断然走上与仕途生活决裂的道路,真正解甲归田了。《归》作于陶渊明初归家时,开篇即直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喊出来的肺腑之言,喊出了他对于出仕的悔恨,一个“胡”字更是掷地有声,饱含强烈的谴责和质问,直逼自己的灵魂,理智地认识到“今是而昨非”。他为自己“实迷途其未远”的现实而庆幸,更为有“知来者之可追”的未来理想而欣喜。他在挫折的仕途中彻底反省,视功名利禄如粪土,高唱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毅然归入园林。 二、娱情诗酒,崇尚自然。 饮酒赋诗是隐士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故关涉诗酒是隐士文学的一个重要表征。苏轼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然不免夸张,但是陶渊明题为“饮酒”的组诗就有二十首之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归隐后的第一件乐事应该也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斟满一杯酒,自饮自酌,那份悠然,那份沉醉,都是陶渊明追慕已久的个性释放。不仅如此,文人雅士的琴书之乐更添一种别致的浪漫情怀。诗中“乐琴书以消忧”“临清流以赋诗”便是陶渊明难得的雅趣。荀子曾说“君子以钟鼓道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一语文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教学素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