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及其矫正 吴胜东 蒋友军 新课标的颁布,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在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分析轻诵读 早在上世纪 40 年代,叶老就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一语中的地指出:“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这种重分析轻吟诵的状况,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仍无多大改观。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位小学教师洋洋洒洒的分析竟长达 20 分钟;一篇朱自清的《春》,一位中学教师把五幅春景图剖析得细致入微,诵读时间却不到 8 分钟。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这种陈旧的观念、刻板的教法,无异于将一篇篇脍炙人口、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一块块碎片,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南京师大文学院何永康教授在回忆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的上课情形时有这样一段叙述:“只见他老人家端坐在黑板前,一遍又一遍地将名篇诵读。‘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把我们渐渐地、静静地带入了美妙的诗境;然后‘柳永啊,他想啊,想啊,想啊……’想什么呢唐老未做一字解释,只让我们全班同学由着性子自己去想像,去补充。”唐大师实在高明,他没有像时下的一些语文教师那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名篇佳作肢解得支离破碎,以显示自己学识的渊博,而是把学生带进了一种美妙的意境后,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做心灵的远游。是啊面对一篇篇美文佳作,如果把它们剖析得一览无余,了无悬念,那作品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还如何能体现呢?成功的朗读教学,不仅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二、重提问轻质疑 随着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提问的时机、难度、梯度都把握得比较好。确实,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快地牢固地掌握知识,也能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在重视课堂提问质量的同时,有些教师还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