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抄袭”的几点看法赵宪宇 曾宪一 赵宪宇给曾宪一的信尊敬的曾老师: 您好! 经常在报刊上看到您作文教学方面的文章,读后得到很大启发。现在,人们对作文中“抄袭”现象谈论得比较多,下面我讲几点看法,期望得到您的指教! 2000 年和 2001 年高考作文,据说是都出了不少“抄袭”之作,“新概念”作文大赛,也有的评委对上佳的作品持怀疑态度,认为有照搬嫌疑。我不是主张“古今文章一大抄”,但一般情况下,确实不能随意冠以“抄袭”的帽子。 宋代诗人林逋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非常有名的。其实,这两句却是从前人江为的诗作而来的,该诗是“竹影横斜水清浅,桂花浮动月黄昏”,只改了两个字。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林逋的点化,构成了新的意境,赋予了新的主题,是一种创造。 王勃的《滕王阁序》有一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明显源自于魏晋之时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连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是从李白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空还”的诗意中借搬过来的。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受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影响而写作的,巴尔扎克的小说总集《人间喜剧》的题目是由但丁的《神的喜剧》(《神曲》)而来的。从题目到选材,从观点再到表现,一篇文章不可能横空出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作品是这样,一般文章也是如此。实际上,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继承性,牛顿就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因此,关键是要搞清楚“抄袭”和“仿写”“借鉴”的区别。有了别人的痕迹,并不一定就是抄袭,最重要的还是看是否有自己的创造。当然,我们提倡独创的东西越多越好,但仿照别人的一个题目,借鉴一个体例什么的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抄袭与否,关键还是看内容,看核心的东西。如果是一篇小说,基本情节不是自己的,一篇学术论文,基本材料和结论都是别人的,那应该认定是剽窃行为了。 对中学生而言,要求似乎更应该宽泛一些。他们写议论文,可以套用别人的某些观点,材料也可以大众化一些。记叙文可以借鉴某些情节,也可以学一学名家的语言表达和风格。比如,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可以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甚至可以很相像。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在写文章上找到自己的感觉了。 当然,我决不是说中学生就可以不动脑筋,坐享其成了。对于真正的照抄照搬,还是要明令禁止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面对困惑于作文教学和考试中的“抄袭”问题,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