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电教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我们进行了“利用计算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教材内容,结合实际的课堂试验,以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为例。教具准备1、气垫导轨、光电门,接口箱, 已称量好质量的两个滑块(附有弹簧圈和尼龙拉扣) 。2、计算机(程序已输入) 、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动量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生: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师: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以后,其动量变化的规律,那么相互作用的物体,情况又怎样呢?〔展示动画〕站在静止的船上的人,当人从船头走到船尾时,船就会后退。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两个物体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动量变化服从什么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利用气垫导轨上两滑块相撞过程 发现动量变化的规律。(1)两滑块弹性对撞(将弹簧圈卡在一个滑块上对撞)① 向学生介绍仪器装置:师:这是水平气垫导轨,上面放有事先测好质量的滑块,冲气时,空气就从小孔中喷出,这样,导轨上的滑块就被悬浮起来,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呢?用心 爱心 专心生:使滑块不受摩擦力或所受摩擦力很小,可以忽略师:轻推一下滑块,滑块做什么运动?生:匀速直线运动。〔演示〕师:这是两个光电门 A 和 B,当滑块经过光电门时,滑块上的挡光片就会遮住经过光电门的光线。挡光片的宽度是 10cm,他会遮光一段时间 t,这个时间可由接口箱测出,并自动输入 计算机。② 介绍实验做法:师:将弹簧圈卡在一滑块上,让两滑块对撞后返回。光电门测定滑块 m1和m2第一次(碰撞前)通过 A、B 光门的时间 t1和 t2以及第二次(碰撞后)通过光门的时间 t′1和 t′2,并将 t1、t2和 t′1、t′2输入计算机,由编好的程序计算出v1、v2和 v′1、v′2 进一步计算出碰撞前后的动量 p1、p2和p′1、p′2以及前后的总动量 p 和 p′。 〔出示光电计时系统〕并与学生一道熟悉系统。〔演示〕 ③ 数据处理:L= m ; m1= g ; m2= g时间(ms)速度 v=L/t (m/ms)动量 P=mv (Kg.m/s)总动量 (Kg.m/s)碰前T1 =V 1=P 1=P =T2 =V2 =P 2=碰后T1’=V1’=P 1’=P =T2’ =V2’=P2’ =④ 得出结论: 师:比较碰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