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素材: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主要包括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和国内官办工业(包括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一、外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是 19 世纪 40 年代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非法开办的船坞和工厂。1、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①表现。②影响。2、甲午战争后至一战前。①表现。②影响。由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些厂矿企业的特点是: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扩大在华投资开厂。3、一战期间。①表现。②影响。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①表现。②影响。5、抗日战争期间。①表现。②影响。6、解放战争期间。①表现。②影响。7、新中国成立后。①表现。②影响。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洋务运动与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概念:“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洋务运动”是指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2、兴起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慈禧太后认为,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3、主要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主要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手中。4、洋务运动的目的:根本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具体目的如曾国藩所说;“剿发捻”和“勤远略”,即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为皇帝解除外患。5、一个核心。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6、两个阶段。①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曾国藩 1861 年创设的安庆军械所最早。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虽然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采用机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