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高考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题目的答题思路 一、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 1.围绕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高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 (1)资源稀缺与人的需求的不断发展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 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分析经济现象 ,思考经济问题,都必须着眼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入手。 (2)要树立资源意识。要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传统的土地、资金、生产资料之外,技术、信息(文综试题就考了“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很多考生答不出这一要点)等都是资源。中央明确提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性的方面。文化也是重要资源,如优秀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淀优秀文化的人文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等等。 附:近两年来以资源为主题的试题。随着“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等概念的提出,今年资源问题仍然是热点。2.运用两种调节机制。 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或表现:一是实现供求平衡(就全国而言,要实现总量平衡);一是资源向优势生产者(企业和农户)集中。这就必须合理利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种机制。(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 ①培育市场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使企业、农户能根据市场信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自主经营。 ②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2)搞好国家宏观调控。 ①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合理运用经济杠杆(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 ②法律手段: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熟悉、遵守、运用 WTO 规则和国际惯例。③ 行政手段:减少、用好行政审批。 (3)具体分析时,要根据试题要求,分清行为主体,分别进行回答,如企业(农户)应该怎么做,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做,等等。 ①微观主体:生产者(企业、农户等)、经营者、消费者、劳动者、投资人、纳税人等。 ②宏观主体:政府。3.发挥三种动力。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三种发展动力。(1)科技创新。 宏观(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企业):采用先进科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2)深化改革。 体制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