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摘要:“转变学习方式”或“推进学习方式转变”,正在成为新课程实施中一个流行的标识性口号。这种提法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它曲解了国家有关课程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导致对“学习方式”的绝对化理解,另一方面则否定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课程实施中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没有看到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互补性与共生性。因此,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要研究各种学习方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正确地处理好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防止将学习方式模式化。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反思 一、“转变”的由来及分析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一些教学理论研究者提出了许多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的新主张,如“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革命”等。在这些讨论中,学习方式“转变”说已显端倪(在下文中,我们将所有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向,称之为“转变”说)。不过,这些讨论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之意,或者至少并不排斥传统的学习方式。明确地提出“学习方式转变”的文献出现在2001 年前后。其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讨论日渐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也已提上教育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由此有关转变学习方式的主张正式提出。对于那些主张“转变学习方式”的研究者来说,传统的学习方式乃是一个完全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完全不适应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东西。唯一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只有新的学习方式。而当“转变”说愈来愈包含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全面否定的含义时,这种提法本身就可能产生理论上的误导并对教学实践带来冲击。 在为学习方式“转变”的合理性提供原初性论证时,众多论者多引用《纲要》中的话:“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是即便是完整的引用,我们也并不能找到有关学习方式转变的明确提法。不可否认的是,《纲要》对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