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 8 科目 : 语文 主备人 : 备课日期: 课 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第 课时计划上课日期教学目标掌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原则和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分析、挖掘、整合作者隐含、分散的观点态度。教学流程\内容\板书关键点拨加工润色如何分析概括作者分散、隐含的观点态度方法点拨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很明显很集中,如那些直接揭示中心的句子,较为集中地表达观点态 度的语句,对此很好把握。最难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表达得较为含蓄、隐晦,或者分散零碎,对此特别不容易把握,也是高考最容易考查的。怎么办?主要方法有两个:(1)对作者观点态度较为集中的句段,隐含观点态度的句子进行“重锤猛敲”,作细致而精准的揣摩与分析。试题一散论“悲愤出诗人”李翔德古人说:“悲愤出诗人。”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种关系。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 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写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正如古人所说“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周文王、孔丘、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的。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 民的热情。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千古绝唱”。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 若市,在学问上下工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书”,作那“尘俗之文”呢!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地学习,冷静地思考,一心图文,用心血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