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宝钗有意陷害黛玉吗《红楼梦》薛宝钗的“应激”心理与行为分析李德波(231500 安徽庐江第二中学)摘要:《红楼梦》中薛宝钗无意听到两个婢女的悄悄话,情急之中借寻找林黛玉而“金蝉脱壳”,这是宝钗在遭遇突变时的情绪反应,心理学称为“应激”。“应激”情绪状态之下的行为表现与人物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经验和认知经历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趋吉避凶 ,化险为夷”是“应激”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原则;反应的“急速性”和取材的“就近性”则是它的两个显著特征。薛宝钗急中生智的脱身之计,就是这种急速的“应激”反应中的“就近取材”,而并非是有意陷害黛玉。关键词:薛宝钗 颦儿 应激 反应急速 就近取材《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中写道,薛宝钗找寻黛玉不得,回来路上,被一对翩跹起舞的玉色蝴蝶所吸引,在扑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到滴翠亭边,无意中听见亭内两个丫鬟的有关“情爱”的“悄悄话”,吃惊之余不及躲闪,于是,情急之中借寻颦儿而“金蝉脱壳”。对作者曹雪芹的个中情节安排,红学界历来看法不一。“亲黛派”认为,薛宝钗工于心计,既使自己脱了干系,又将无辜的林黛玉扯入嫌疑之中,此一箭双雕之举,表明薛宝钗阴险狠毒;而“亲钗派”则从人物性格入手,极力为宝钗洗刷“罪证”,认为宝钗温顺贤淑,不可能有意陷害人,假借黛玉以自保,实乃情不得已。此中争议的谁是谁非,我们无须褒贬。这里,笔者浅见,薛宝钗的脱身之计,凭个人的好恶,仅仅从其性格特征上作分析,不足以令人信服,还必须运用情感心理学的“应激”原理加以解释。心理学在谈人物的情绪与情感体验时,常提到“应激”的概念。所谓“应激”,是指遭遇危险或出乎意料之时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它包含客观环境和主观反应两个因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小到麻烦琐事大到天灾人祸等突如其来的事件和意想不到的危险时有发生,它要求人们在遇事时,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迅速应付之,这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其外在表现行为就属于应激性行为。这种表现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时常可见,如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用心 爱心 专心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