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陈自明 主讲人简介 陈自明,男,70 岁,中央音乐学院前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会会长。50 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亚、非、拉美分支。多次率团出访缅甸、菲律宾、埃塞俄比亚、葡萄牙、古巴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 年获巴西政府授予的维拉·洛博斯奖章。曾先后去印度、西班牙考察、研究印度音乐、西班牙及欧洲民间音乐各一年。出版音乐专著 2 本(合著),同时还发表音乐方面文章百余篇。 内容简介 在此讲中,陈自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亚洲、非洲、大洋洲等洲一些国家的音乐特点。重点讲解了亚洲蒙古的“呼麦”唱法,印度尼西亚用人声来打节奏的“克恰克”,印度的婚礼歌曲和“保乌尔”歌曲,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区的音乐,西伯利亚爱斯基摩人的对歌,以及新西兰毛利人的“波依歌” 。 “呼麦”唱法,主要存在于蒙古共和国。指一个人能同时唱两个声部,一个低音和一个很高的泛音。低音是一个持续音,高音有一个旋律线。印度尼西亚用人声来打节奏的“克恰克”,是一种用人声来打节奏的声乐形式,极富感染力。它流行于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印度的婚礼歌曲和“保乌尔”歌曲非常好听。婚礼歌曲内容朴实,旋律优美。“保乌尔”歌曲具有鲜明、纯粹的民歌风格,它纯真、自然,曲调、节奏都源自深厚的孟加拉音乐文化传统。其音域较为宽广,曲型特色是歌曲中高昂、悠长的曲调和用独弦琴弹出滑音式伴奏。 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黑人居住区的音乐特点是:节奏具有特殊重要性,多线条的节奏很常见,而且往往还是即兴的,中非的节奏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声乐中最常用“呼应歌”这种形式,即一人领唱众人和,或轮唱,或重叠,多声部是常见的;偏爱节奏敲击乐器;乐句短小,而且重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音乐都与舞蹈紧密结合;民间音乐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与日常生活、宗教礼仪有紧密联系,甚至有讽刺歌、诉讼歌等;有强烈的自娱性。来自刚果的留学生姆文·达卡先生现场弹唱其家乡民歌《伊渥莱拉》和《美丽的姑娘》。 西伯利亚爱斯基摩人的对歌内容直朴、诙谐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新西兰毛利人的波依歌多与舞蹈相结合,其歌唱常常是多声部的,比较抒情。 全文 亚洲呢,我们可以分成五大块,亚洲是东亚、南亚,东亚是中国、韩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虽然不是属于东亚,但它的文化跟东亚有紧密的联系;然后是南亚,南亚就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