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发散与聚敛辐辏并重——关于后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点思考高考作文,立意是关键。这是因为高考作文是一种具有特殊要求的指令性写作,它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命题人精心设计的作文命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考生既要遵守试题的明示要求,还必须揣摩命题的隐含信息和写作指向,在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确定作文范围和立意倾向。然后,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考虑文章结构、确定语体风格。 高考作文命题进入了后话题时代以后,话题的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了话题内涵的限制,既重视多维发散又强调聚敛求同,既重视主体独悟又强调理性思辨,既重视多元求异又强调聚敛辐辏;另一方面是采取由两个或多个概念组成的关系式话题形式,既有利于思辨素质的考查,又有利于防止套袭和宿构。 不论话题形式如何的变化,话题内涵一般是能够明确界定作文的内容范围的,如 2001 年的“诚信”,其基本内涵就是“诚实,守信用”,除此之外,还有“真诚”、“忠诚”、“真实不假”、“敢说真话”等意义。考生只要在这个话题的范围之内,或者写“诚实、守信”的故事,或者议“真诚”或“忠诚”的意义,或者从反面写“不诚实”的危害,等等,只要内容与“诚信”有关,不论作文的立意如何,只要符合社会公共道德和价值观念愈新愈好。再如,2003 年的话题“感情的亲疏远近与认知”,其基本意义就是指认知事物的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感情上的亲近或疏远对于认知结果的影响:即或是感情的亲近导致认知的正确和深刻,或是感情的亲近导致认知的错误与肤浅,或是感情的疏远导致认知结果的正确与深刻,或是感情的疏远导致认知结果的错误和肤浅;或是认知的正确和深刻导致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感情亲近,或者是认知的正确与深刻导致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感情疏远,或是认知的错误与肤浅导致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感情的亲近,或是认知的错误和肤浅会导致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感情的疏远。这八种分析和立意还仅仅是就认知事物而言的,其实,在处理事物或解决问题的时候,感情的亲近或疏远对于认知结果的影响,或者是认知的结果对于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的感情影响也同样会有上述八种情形。考生不论选用那一种立意,只要所选的作文材料能够证明、表现或揭示上述 16 种意旨之一的思想和内涵,就不仅在内容上符合要求,而且在立意上扣准了命题意图。 一般而言,作文话题是不能确定为文章意旨的,好的命题连立意的指向也是“讳莫如深”不露声色的,考生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