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语文 第10课《北京的春节》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高考语文 第10课《北京的春节》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1/3
高考语文 第10课《北京的春节》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2/3
高考语文 第10课《北京的春节》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3/3
……[课 堂 学 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北京的春节》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提示】第一部分(1—8 节)写迎新年。 分三个层次: (1—2 节)写腊八的风俗; (3—6 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 (7—8 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 节)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第三部分(17 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2. 《北京的春节》的记叙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它选取、组织材料的?作者又是怎样将叙事与风俗的介绍穿插在文中的?【提示】《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作者紧扣北京春节各节日的风俗特点来选取和组织材料。如写腊八选取了北京特有的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个风俗来写;写腊八到过小年围绕一个“忙”字组织材料,既写小孩的忙着玩,又写大人的忙家务;写送灶则又新旧社会风俗不同的角度去写;写元旦选取了拜年与游玩这两个情节;写闹元宵紧扣一个“闹”字写灯的数量、样式之多……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当地春节风俗的介绍,采用了两种描写:一是直接描述,如写腊八的习俗;二是通过对比,既介绍新旧社会风俗的不同,又在对比中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显示出时代的变化,表达了对新时代的热情。(二)细节探究1. 研读 1-2 节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人们对过年和迎接春节的热情很高?【提示】前三句从两个角度说明人们对过年与迎接春天有着很高的热情。一是时间的“早”。“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老规矩”、“农历”显示出这是一种沿袭已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差不多”一词虽带有时间上的模糊性,但恰好说明了人们的高涨热情。二是季节的“冷”。“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俗语,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但“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人们当然不会减少这种热情。接着作者再写腊八节的主要活动──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还说明这项风俗的普遍性,“人家里,寺观里,都熬”。2.研读 3-6 节概述作者从哪些层面写了过小年的景象?【提示】一是商贩的忙碌,写商贩,从铺户加紧上年货、街上货摊子多和吆喝声复杂等方面,通过与平时对比,渲染出浓烈的节日氛围。“这些赶年的摊子都叫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二是儿童们的“忙乱”,写儿童,作者抓住儿童的天性写,一是喜欢吃“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再有就是玩,“买爆竹”、“买玩意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语文 第10课《北京的春节》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