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学法指导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但君主专制统治却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加强君主专制。明清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 和“军机处的设立”等方面体现。 2.掌握丞相、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能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上,是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从总体上看,这些机构的职能和实际权力在缩小,权力在向皇权集中(内阁不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但还有票拟权,到军机处就只是跪受笔录了)。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可以理解为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最终解决。 3.通过学习并综合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抓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国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 宰相制度的兴废及其原因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部,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对基本矛盾。为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者往往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到明太祖,最终废除丞相权力分给六部,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丞相的设立,是建立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而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1 2.明清时期内阁是怎样创立并最终消亡的? (1)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由于臣务繁多,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待从顾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臣帝,故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 (4)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