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探究[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精彩纷呈,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主体性教育。而主体性教育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体积极主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中学习状态。主体性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主体意识 培养本世纪初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本人通过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此有一些个人的见解和体会,在这里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着重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一、以情感为纽带,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它具有动机作用。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人们去追求、探索、接近目标。在历史教学中,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悦,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师生之间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任何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成功的渴望,而价值和成功是通过他人的赏识、鼓励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