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影响(下)3、从不同地区看,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所受冲击要大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工业增速已经全面落后于中西部。上半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除山东增长18.5%、天津增长21%外,其他省市均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至2009年初,东部地区相对更快的用电量下滑速度反映了该地区生产企业更差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状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也显示,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盈利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好于东部地区。当然,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工业增长速度和企业发展速度方面的差异,还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区域间产业转移等相关。但东部地区外向程度高、出口企业多仍然是导致东部所受冲击较大的主要原因。4、分行业来看,所有行业利润增速全线下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1~11月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上游行业利润增速分别大幅放缓至133.7%和37.2%,与2008年1~8月相比,分别下降17.1、17.9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归因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泡沫的破裂。1~11月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利润增速下跌至-34.1%和-13.7%,比1~8月锐降74.4和45,2个百分点,则主要是受产能过剩、消化高价库存的影响;化学纤维、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中下游制造业1~11月份利润增速大幅下降至-74.9%,9.4%,15.7%和1.1%,比1~8月份分别下降28.7、11.8、22、16.7个百分点,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受主要来自于消费需求的恶化。1~11月建材行业利润增速下跌至27.7%,比1~8月下降12.6个百分点,则受到了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从2008年上半年就开始对“两高一资”行业进行调控,因此,一些行业利润的下滑不能仅仅归因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8年8月份以后下滑速度的加速显示了金融危机的负面作用。5、从不同企业规模来看,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大型企业的影响通常认为,在经济周期中,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从掌握的材料来看,沿海地区倒闭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么为大企业代工或配套,要么直接出口。当大企业遭遇困难时,那些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便失去生存依靠。而出口型企业则是在外部需求锐减之后遭遇了“断电效应”。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显示,大型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中小企业之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品牌观念、营销意识差、管理手段单一,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很容易倒下。而另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仍然处于商业化初期,很可能因销路和融资等原因遭遇寒冬而失去生存能力。6、分企业类型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表现较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11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4.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下降3.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6.3%。又据国资委统计,2008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利润700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30%左右,这是2002年以来中央企业年利润首次出现下滑。与国有及外资企业相比,私营企业可谓一枝独秀。外资企业表现不佳容易理解,而国有企业糟糕的表现则多少出乎人们意料。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大都是能源行业,该行业的周期性比较强,加之国内成品油和原油价格长期倒挂、电价和煤价倒挂以及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到位等因素,减少了石化和电力企业的利润。同时,国有企业存在的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缺乏等因素也侵蚀了部分国有企业利润。此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过高以及不能随意裁员等因素,也缩小了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总而言之,体制因素、行业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的综合导致了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力。当然,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一些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但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前一时期为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