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论文论文题目唐代文人旅游研究作者姓名所在学院学科(专业)所在班级指导老师唐代文人旅游研究摘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各种条件的满足使唐代文人的出游热情高涨。旅游作为唐代文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是与唐代科举取士、自由开放思想、经济繁荣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唐代文人积极上进的入世情怀密切相关的。唐代文人在旅游活动中对后世旅游资源开发、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关键词:唐代;文人;文人旅游从唐初至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将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推至巅峰。为了长治久安,唐代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唐代知识分子心系社稷、入世报国的热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唐代文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同时也客观地使文人旅游群体成为唐代旅游主体的中坚。因此探究唐代文人旅游的原因、旅游方式及历史作用,对于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以及传承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唐代文人旅游的原因1.社会经济繁荣稳定六朝文士开创的游风,传至唐朝,在我国古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人远行离不开发达的商业设施以及安定的社会治安等条件。疆域辽阔,政治统一。唐的疆域东南皆濒于海,西越葱岭,纵然也有边患和后期的藩镇割据,除安史之乱外,全国大部分时间总的来讲还算是安定和太平。能够漫游江南塞北,又不担心兵火匪患。在古代社会,已属难得。交通畅达,馆舍遍布。大运河的开凿筑起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广通渠、新嘈渠等运河和天然河道的充分利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陆上交通则有大道五万里,骤一千多所,构筑了一个相对稠密的释路网。而夹岸沿路,皆有店肆,既有官方的馆骤,又有民间的客舍,“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出门远游可免山水之患、风雨之虞。唐朝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进步。杜甫《忆昔二首》中说“忆昔开元全感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略微夸张了一些,不过唐朝百姓确实前所未有的富庶。人们获得温饱后,转而寻求视听之娱的满足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消费的增长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交通发达,旅馆林立,社会安定,这些都在经济要件和交通设施要件两个方面为文人旅游提供了可能。2.思想文化的自由开放及功利主义盛行唐代在思想领域采取了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虽然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印证自己的高贵血统采取了一些扬道抑儒、释的政策,但主流上还是儒、道、佛三教会流,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这就使得唐代文人能展开自由的翅膀,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壮游求索。正如张岱年等人所总结的那样,“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了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他们“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他们要么秉承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儒家“比德说”的旅游思想,始终不改民胞物与、匡时济世的情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壮游一生;要么自信高傲,热情奔放,豪迈不羁,衷情于自然的“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仙游;要么参禅悟道,隐于名山大川,抱着“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的出世情结的释游,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旅游情趣和审美选择,使唐代文人旅游形成一个亮丽的风景线。3.科举取士的政策史料称:“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至于官员不充,省符追人赴京参选,远州皆率衣粮以相资送,然犹辞诉求免。”这说明初唐的知识分子参与时政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而唐初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末”。因此李唐王朝为了政治统治需要,延用并强化了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科举取士制度,这既可以笼络人才,又可以抑制士族地主对仕途的垄断。时至盛唐,科举已成为文人步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而诗、赋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那些追求功名的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