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1.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答案A题干材料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法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出儒家对法家思想的吸收,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当时思想的活跃,C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既有融合,也有相互的批驳,不可能基本一致,D项错误。2.(2018浙江衢州、湖州、丽水质量检测)战国时期,法家在政治实践中吸收各家思想并进一步发展,其多设耳目来侦查的方法创自墨家,其“循名责实”的方法采自墨家和名家。据此判断法家重视()A.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B.君主的权势C.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D.苦干和自我牺牲答案A据题干中法家“多设耳目来侦查”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侦查各国君主是如何驾驭臣子的,故选A项。法家“多设耳目来侦查”有承认君主的权势所在,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君主驾驭群臣,B项错误;法家重视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行,但题干没有涉及,C项错误;法家并不重视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D项错误。3.(2019百校联盟质量监测)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崇尚天人合一C.倡导大一统的伦理观D.主张君权神授答案C据题干“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大一统的伦理观,故选C项。4.(2019清华大学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明代《崔氏族谱》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族谱的规定体现了()A.僵硬的程朱理学束缚人心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要求百姓要存天理、灭人欲D.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答案D据题干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可知,族谱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伦理化为生活秩序,故选D项。5.(2018山东临沂质检)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这说明了()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答案A题干材料“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了到一个新高度”,说明儒家思想蕴含实用主义精神,故选A项。明清时期思想主流为程朱理学,实学并非思想主流,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学只被一些有识之士所倡导,并未成为人们的共识,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实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彻底否定,D项错误。6.(2019云南昆明调研)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题干材料“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信息,说明不同的研究角度影响历史的认识,从而造成差异化,故选B项。7.(2018山东青岛统测)“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C.不受重视,大夫地位低下D.发展受到阻挠,作用较少答案B根据题干材料“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可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带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医并不具备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中医和大夫地位的相关提及,C项错误;材料中同样没有中医发展受到阻碍以及作用的相关提及,D项错误。8.(2019山东青岛调研...